您好! 抚州市中心血站! 献血电话:0794-8237710
勤廉文化专栏
临川文化之勤廉篇|陆九渊二三事
发布时间:2022-10-31 来源:党办

陆九渊二三事

出生于抚州市金溪县的中国十二世纪杰出的哲学家、教育家陆九渊(1139—1193),他的哲学思想像一道绚烂的彩虹,在中国的哲学、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。

现在,南昌市仍有取名“象山路”的街道,就是为了纪念陆九渊(象山)。

这里撷取了几则陆九渊相关的孝廉方面的故事,以飨读者。

八岁子静语惊四座

陆九渊小名子静,六岁时就以“神童”之名闻名遐迩,三乡五里的一些饱学之士都十分好奇,想谋面“青田奇童”,试试他的才华。机会终于来了,子静八岁那年,家中宴请宾客,来者都是乡绅学者,父亲让子静出堂陪客。子静穿着那套平时穿的对襟白绸大褂和玄色裤子,玉树临风。

小相公子静向客人们作揖问好,举止不凡,容光照人。一位远来的客人不禁拉着他的小手说:“多么雍容儒雅的小相公,郁郁乎文哉!请告诉我,现读何书?”子静答道:“小侄正读孔子的《论语》,尚请世叔不吝赐教。”客人都叫好,要求他当众背诵《学而》篇有子三章。子静抑扬顿挫大声背诵,一字不漏。

又有客人要求:“请阐明‘有子三章’的来历和要旨。”

子静长揖后,不推辞,不慌不忙地告诉大家,有子是孔子的学生,孔子身后,只有他和曾子的学问最好。他的言论大都是重述孔子思想的。第一段讲仁之本,第二段讲礼之用,第三段讲信与义。孝、悌、礼、义、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旨。一席演讲令满座朋客频频点头。不料,他话锋一转,批评起有子来。

“可惜,我认为有子的话还不够严谨,甚至是支离破碎,经不起推敲的,主要是不大符合孔子原有的思想!”语惊四座,令众人面面相觑。那远客说:“愿闻其详。”

子静毫不客气,滔滔不绝地说:“就拿孝悌义信来说,历史早已证明,犯上作乱有许多复杂原因,不可一概而论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者就不会犯上作乱吗?反之,犯上作乱者就一定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吗?汉高祖灭秦得天下,在长安按照沛县老家的房子样式盖了一条街,接来父亲颐养天年,可谓至孝。王莽是外戚篡权,他是由母亲单独抚养成人,因此对母亲及寡嫂极为孝敬,教养侄儿也很尽力。当今开国的太祖皇帝对母亲极为孝顺,甚至连排座位,传皇位都听娘的。由此可见,讲孝悌,夹杂犯上作乱,实在是支离!说礼义,扯上要依靠亲近自己关系很深的人,实在是破碎!怎么可以相信有子说的话呢?孟子曰: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诛杀一个独夫暴君纣王不能说是犯上。孟子说的和有子说的完全不同,怪不得曾子不赞同师事有子!”

谁都知道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八岁子静慧心独运,掷地有声,竟能言中《论语》中的瑕疵,实在令人折服。

陆九渊幼时形成的有关孝义信礼方面的世界观,对他成人后做人、做学问都有极大的裨益。

子静学武

陆九渊15岁那年,有一天和哥哥九韶在槐堂论道,畅谈读《三国志》和《六朝史》的体会。后谈到本朝的“靖康之耻”及高宗的“投降称臣”时,他越谈越气愤,竟拍案而起,把家里的高级薄胎瓷笔洗震落在地。碎瓷的声音使隔壁的父亲大惊,便过来看个究竟。

兄弟俩对惊动了父亲表示自责,但父亲知道子静原来是被“夷狄之祸”激怒时,不由得感慨万千,老泪横流。他告诉儿子:当今之世,权奸当道,康王偏安江南,屈膝苟安,奇耻大辱,至今没有洗雪,而且这种局面也是岌岌可危,朝不保夕。子静泪眼圆睁。突然双膝跪地,说:“父兄在上,我陆九渊誓报国仇!”

他决定习武报国,拿出一把剪刀,将自己十个修长的指甲剪掉。发誓道:“子静有心报国,天公可作证。”父亲看见他将读书人视作时尚的长指甲剪去,知道他习武报国的决心已下,便派人四处打听寻找武师,但一时难以找到,便叫回在抚州读郡学的哥哥九龄,教他习武。

哥哥九龄以前也是九渊的家庭辅导教师,现在又当他的习武教练,可谓是双重老师了。兄弟俩雨天在槐堂学习“孙子兵法”,晴天在外练习骑射,半年后,聪慧的九渊就掌握了习武的要领和兵器的招数,骑射自如了。—天,九龄教弟弟说:“老六记住,学弓马也要践形。眼要准,耳要灵,肝要血旺,肺要气清,心要明正。”九渊说:“哥哥,记住了。心正第一,只有心正,才能耳灵;只有心正,才能肝旺肺清,学兵法更是如此。”

哥哥九龄知道弟弟好辩,自己有不及者,只能笑而不答。他知道,弟弟能文能武,将来必能报效国家。

陆九渊管家

陆九渊成年后,父亲望子成龙,把博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。因为陆家二百年来没出过大官,只有—个族侄当过县令。但是陆九渊无心于功名,他说:“穹壤之间,窃取富贵者何限?惟庸人鄙夫羡之耳。”

这时,哥哥陆九思提出按家规,可让九渊掌库三年。这条家规是父亲陆贺制定的,即陆家子弟成年后,必须轮流管家三年,学习治生和理财,在实践中增长才干,熟悉农田生产,懂得生活的艰辛。陆九渊十分乐意掌库,欣然接过了哥哥的担子。父亲则叮嘱他在掌库的同时,不要废荒学业和“登科”的大志。

陆九渊管家与他的兄长不同,他认为:修“道”先 “修心”,治“家”先“治心”,管“田”先“管心”。所以,他常到田头地间向农夫问长问短,了解掌握田庄的生产技术情况,关心农家的生活。结果,陆家的这十几亩田与大户人家的官田不同,不但产量比他们的高,而且佃农们衣食无忧。这三年,陆九渊对父母兄长尽了孝义,对佃农和下人们尽了仁义,增添了养尊处优的儒生们所得不到的知识。

为了改变浅脚田低产的现象,他改变了镢头的形状,打出了南方人少有的长镢头,深翻土地,使得浅脚田都变成深脚田,使得稻田返青快,分蘖早,灌浆饱满,产量增加数倍,因此陆家的田里年年丰收,人们都说:“六相公不但是少年神童,而且管家高明,连种田都用上了学问!”

掌库三年,陆九渊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人物,了解了家乡的民情和田地作物、气候等知识,为他今后在教学和为官的生涯中奠定了思想基础;这段经历,亦为他构筑中国“心学”体系,产生激发哲思的重要因素。他的“形而下”的思想,将他的悲欢紧紧连着老百姓;他的“形而上”思维,也以扎实的生活体验为佐证,有泥土气息,并非从书本到书本的无根臆想。

陆家子弟轮流掌库的最终目的,重在“践履”,指重在个人道德的修养,培养孝廉信义,从道德自律,进行哲学思考,导致平民哲学的创立。陆九渊“掌库”三年,不耻下问,将自己的“心”根系深深扎在百姓之中,以其智慧浇灌着“平民哲学”,使之根深叶茂。

陆九渊入仕

公元1172年(乾道八年),陆九渊时年34岁,他参加了省试,高中贡士,再参加殿试。由于他的才学远扬儒林,引起“忌才”的官场效应;由于他的哲学思维,语言犀利,直言不讳,平庸的孝宗皇帝不喜欢,只给了他一个末甲,赐同进士出身。从此,他进入了仕途,先后当过县主簿、国子监、国子正和“删定官”等职,其间写信给江南西道安抚使辛弃疾,辨“宽仁”,要求严惩贪官污吏。

陆九渊在朝廷做官,为民请命,他考察南宋官场“腐烂败坏”的主要原因是贪官污吏为祟,他提出的治国妙计是:任贤、使能、赏功、罚罪。并指出:

今县家,亲民抚字之职也。县家害民,州家得以治之;州家害民,使家得以治之。今州家、使家、壅之以胥吏,塞之以僚属,所赖以通闾巷田亩之情者,有被害者赴诉也。今乃以告讦把持之民而抑绝之。所耒胥吏之妙用,专在抑绝赴诉者之路,惩一二以威众,使之吞声敛衽,重足胁息,而吾得以肆行而无忌。

县一级的官,是“亲民抚字之职”,应该代朝廷安抚百姓,断纠纷、办实事。县官害民,州官可治;州官害民,使官可治;但大小官吏同流合污,堵塞言路,怎么讲“民主”呢?有人告状,小吏就起到断绝“起诉”的作用,说你是刁民闹事,甚至抓几个人杀鸡儆猴,使那些敢于告状的“刁民”忍气吞声,一些贪官污吏就更加为所欲为、横行无忌。因此,惩治贪官污吏是最重要的。

他在给辛弃疾的信中说:宽吏严民是“伤民蛀国”,而南宋的监狱、刑具都是对付老百姓的,特别是“邑县之间”一些“贪饕矫虔之吏”利用法律、监狱、刑具残酷地对待百姓、弄得老百姓妻离子散、倾家荡产而无处投诉。朝廷要治吏之时,“宽仁”之说就来了,这种宽吏严民不行,使犯法的官吏反而逃脱法网,应当颠倒过来,宽民严吏。要以“民心”为自己的“官心”,凡事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,即使自己开罪了上级,触怒了皇上重臣,也要这么办!

他是这样说的,也这样做了。

公元1186年,陆九渊上书五札,得罪了权相王淮,被罢官。

鞠躬尽瘁于荆门

公元1191年(光宗绍熙二年),53岁的陆九渊再次被朝廷起用,于7月4日从家乡取水路前往荆门任知军(郡守)。这次他是带病赴任的,因为他的报国之心未泯,只要国家需要,将毫不犹豫献身边疆。仅一年,他的“荆门之治”就载入史册;仅一年,他将生命的最后烛光留在荆门。

荆门,是古代荆楚腹地,亦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历史上,众多英雄豪杰在荆门上演了一幕幕威武剧:张飞长坂坡一声吆喝,江水倒流数十里,吓退曹兵十万;赵子龙单骑救主;关云长大意失荆州,那跑马岗、掇刀石今犹在;尉迟恭所设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“虎牙关”就在南荆门山上;岳飞在荆门南部鸦雀铺屯兵抗金,令胡虏闻风丧胆……陆九渊深感戍边重任今日落到自己肩上,责任重大!

荆门军属荆湖北路,下辖长林、当阳两县。陆九渊上任后决心首先整治官风,革除弊政。他废除了“等级流品”这种堵塞言路的制度,只要是来向他反映情况的,不分等级,不分早晚,随时可在驻地蒙山接见。他还放下架子,经常到平民百姓中了解情况,大开了“言路”和“才路”。

过去,这里的大小官吏在公益劳动中只会做监工、摆架子,不吆喝、鞭打百姓就算是大好人。而陆九渊在动员全民筑城墙固防务的活动中,自己动员全家老少都来参加劳动,以致带动四千驻军官兵和百姓一起劳动。从此,官风民风大变。陆知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育家特长,还通过讲学教化,取消了迷信活动,倡导“必正人心”,移风易俗,深得百姓拥戴。

为了整治税务,革除弊端,繁荣荆门市场,陆九渊下令废除“三卡”,使守法的商民依法完税,并减免附加税,结果引起了市民轰动,产生了效应,使税收大增,萧条的市场迅速繁荣起来。这样一来,极大地杜绝了敲诈勒索、行贿受贿、偷税漏税的弊病,军治所得税收大增。

有一个巨商,经常到荆门做生意,这天又按以前的办法押着货从山道僻路而来,想绕过“三卡”,少交些税费。途中遇见熟人,说陆知军有新令,你大不必绕道了。这巨商连忙踅回大路,却在岔路口被巡逻民兵碰见,疑是奸细,押来军治府衙,上报知军发落。陆九渊看了巨商的证件,问清楚实情后,亲手释放巨商,并赔礼道歉,使巨商感激涕零,千恩万谢。

从此,来荆门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,商业繁荣,税收成倍增长。

战乱的南宋,曾规定在边防地区一律用铁钱,不许用铜钱,以防铜钱流入敌占区。在铜钱和铁钱的交换过程中,大小官吏从中牟利,中饱私囊。陆九渊通过明査私访,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弊政。驻军交马草钱要铜钱,农民商人纳税要交铜钱,而铁钱换铜钱要扣三分的利息,这是鱼肉百姓!他下令在辖区废除了这条规定。他说:“权力范围内的事,知军可以明断;权力外的事,只有上告为民请愿了。”

为了加强边防,陆九渊大胆采取王安石的“保甲法”,并加以改进,在荆门建立“烟火保队伍”。五家为保,二保为甲,六甲为队,以村、屯为单位合总,设总首和副总首。这是最早的民兵组织,能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,乡、村联防严密,以致偷窃、抢劫犯罪分子越来越少,以前干过坏事的人都改邪归正,自食其力,更主要的是起到防御金兵“虏骑侵轶”的作用。

以前荆门屯兵因条件艰苦,治军不严,逃兵不少。陆九渊来后亲自抓治军练兵,严肃军纪,改善屯兵的生活待遇,很快就稳定了戍边队伍。他平时还和士兵一起操练,上级来荆门阅兵时,他亲自上马骑射,三箭中鹄,使军民大开眼界。原来他们信赖敬重的陆知军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!全场欢声雷动。上级将领嘉奖荆门驻军“骑射精熟,军威最佳”,通报三军。

陆九渊断案都要亲自处理,主张法治“慈仁”,民事案件一般调解为主,刑事案件重物证,以实情为准,慎判为上。他断案又简、又快又准,料事如神,在最短的时间里明断了许多疑难案件,同时还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积案。他夜以继日,灯烛彻夜长明;他清正廉明,一心为百姓办实事,不顾身体有疾,可谓鞠躬尽瘁。

在复杂的边境,他对民讼“试用稀阔”;对犯了罪而认罪较好的且愿意改过自新的人,从宽处理,甚至免除牢囚之苦,释放回家和亲人团聚;对罪大恶极的刑事犯,该处决的立即处决,决不拖泥带水,更不许徇私舞弊!

“荆门之治”声传遐迩,威镇大江南北。陆九渊在短短一年里创造了奇迹:政清弊绝,民风淳厚,讼事减少;商旅频繁,生意兴隆;民乃相安,举手加额谢天;有口皆碑,盛赞陆知军德政。百姓们从此亲切地称陆九渊(象山)先生为“陆夫子”!

最终,平民哲学家、教育家陆九渊病逝于荆门知军任上。